

- 简介
“由于错误或动机不明地提出了一些奇怪的观点……哲学家们不得不承认外显的事物才是真实的,胡思乱想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摩西·迈蒙尼德
“当今使用的精神疾病这一概念将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问题模糊化了,试图将其含混地解释过去,这就像从中世纪早期直至文艺复兴之后使用魔法巫术这一概念一样。”——托马斯·萨兹
1、治疗无处不在
当今社会,精神和情感健康援助的需求异常旺盛,但服务之后人们好像没有从中获得什么收获。优质的心理咨询或精神病学护理能够为遇到各类复杂问题的人们提供宝贵的援助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这两个领域(像所有的领域一样),都收范围的限制,因此不能为每个人提供持续或完整的效果,即使是对最初从中获得很大好处 的人也一样,这远远不够。
哲学咨询同样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候寻求哲学解决的人也要寻求心理学或精神病学方面的帮助,然后再进行哲学方面的咨询,或者取代哲学咨询。但对于许多寻求哲学帮助的人来说,哲学咨询为他们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长期解决方法,并且填补了其他类型咨询留下的一些空白。
2、棋局的比喻
棋局的比喻可以说明心理学、心理分析、精神病学和哲学方法的区别。想象你在对弈时刚刚落下一子。
你的心理治疗师会问你:“你为什么走这一步?”你会说:“嗯,我想夺取这个城堡。”虽然不确定这么问的目的是什么,但他会继续询问,以找到走这一步的假定心理原因。当然,原因肯定不仅仅是“我想要夺取这个城堡”,你只有将全部的人生故事告诉他之后才能满足她的好奇心。一度流行现在却饱受非议的心理学理论会告诉你,你现在的挑衅行为——想要夺取这个城堡——源自过去受到某种挫折。
你的心理分析学家会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走这一步?”如果你回答:“嗯,我想夺取这个城堡。”他会补上一句:“非常有意思,你为什么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呢?”这样一来,你生平的故事又会被他套了去,至少或套走你童年的故事。他如果还是不满意,就会提出一些你没有想到的有关你幼儿时期的问题。一个仍然存在现在却饱受非议的心理分析理论会告诉你,你的占有行为——想要夺取这个城堡——源自断奶时被压抑的不安全感。
你的精神病医师也会问你:“你为什么走这一步?”你还是回答:“嗯,我想夺取这个城堡。”此时,他会从最新版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中找到符合你的症状的人格失常内容。啊,找到了:“挑衅——占有性人格失常。” 一个仍然存在却日益受到批评的精神病理论会将你的行为症状诊断为大脑疾病。你需要用药物来控制这个所谓的病症。
对比之下,你的哲学咨询师会问你:“现在这步棋对你有什么意义?你的目的是什么?这步棋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它和你的下一步棋有什么联系?你如何评价在这盘棋中的总体布局?你将如何改进?”哲学家将这一步棋不仅仅看作是先前的原因产生的结果,还将其看作是这盘棋局在当前情况下的一步重要落子,还会关注到这步棋会对未来的棋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会认同你在这一步棋上做出的选择,并且会了解与这步棋有关的意图,但一定不会深入追查你的整个人生故事。
顺其自然的生活比刨根问题更加有益。你如果一直穷追不舍,即使是生命力最强的植物也无法茁壮成长。生命是不能重来的,你无法改变过去。哲学咨询一次为出发点,帮助人们形成富有建设性的世界观和一套综合性的日常行为计划。
3、投票产生出来的“精神疾病”
人本来没有病,看医生多了,便被有了病。为了权利和利润,制药工业和开药的精神病医师会尽可能将大致符合《诊断和统计手册》的病例确认为“精神疾病”。
1987年,美国精神病协会通过投票的方式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确定为一种精神疾病。童年,有50万美国儿童被诊断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996年,估计有520万儿童——相当于10%的美国学龄儿童——被诊断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这种“流行病”的“治疗”采用的药物是利他林,这种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的生产和销售量急剧攀升。这对制药业非常有利,对孩子则不然。没有任何医疗证据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任何具体的大脑疾病造成的。但是它却声称并确定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学龄儿童患有精神疾病,并用强制的方式让儿童吃药,还在他们的永久记录上记下这些“精神疾病”的“诊断”。
为什么这些正常、健康和好问——有时吵闹的——孩子在学校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力不集中症是一种可能性,还有许多其他的可能性。可能是没有激励,没有纪律,没有留下学习材料,没有规定学习的标准,没有评价知识学习的测试,能力差的老师以及对他们漠不关心的父母。如果孩子上学时没有集中注意力,就被诊断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被强制服用对他们身体有副作用的药物,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难怪人们回过头来寻求哲学的帮助。
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就宣布或推测某事物的存在,哲学家们将这种情况称为“具体化”。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是将综合症和紊乱症具体化的专家:凭空想出这些综合症和紊乱症,然后在人的身上寻找症状,将找到的症状称之为疾病存在的证据。无论我们从这种症状分类中获益多少,这当中还是有巨大的弊端:它消弱了探寻究竟的力量,让我们在没有获得答案的时候就认为已经获得了。
心理学,特别是大众心理学,无法帮助你将对自己的狭义了解运用到你大幅的生活图景当中。无论怎样承诺,心理学只能帮你到这种程度:鼓励你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改善你的生活。为了将每个可以想到的见解(心理学见解只是其中一类)整合为一个连贯可行的生活见解和方法,也就是个人的哲学,你所需要的是哲学。通过心理咨询,虽然许多人从中获得的初步的收益,但没有一个人觉得单靠心理学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到内心的平静。
虽然有些人确实需要药物或者精神病方面的治疗,或者需要将他们监禁起来以防止他们伤害自己和他人,但人数绝对没有精神病医师估算的那么多,绝不会是两个、十个或者一百个人中就有一个。多数情况下,个人的不愉快、团体的冲突、粗野无礼、无耻放荡、犯罪泛滥和滥用暴力并非精神病态之社会的产物,而是由于一个体系——缺乏理想的政治才能和哲学美德——纵容和鼓励社会在道德上变得混乱。哲学家们可能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但哲学从业者能帮助意志十分消沉的公民恢复道德秩序——这样就能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道德秩序并非药物,但它可以产生非凡的副作用。
4、哲学/精神病学/心理学 分离
哲学和科学曾经是同一种职业。17世纪科学革命前,人们更趋向于联合研究而不是将它们分门别类。最后科学和哲学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精神病学在18世纪发展成为传统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弗洛伊德思想的兴起下,于20世纪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弗洛伊德的精神病学理论认为,所有心理问题(他称之为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狂热)最终都归结于身体方面的疾病。换句话说,他认为每一种精神疾病都是由大脑疾病引起的。
是什么让一个人如此行动?是理性的意志还是条件反射(习惯惯性)?如果两者都是,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行为心理学将人看作一种机器,其核心理论是“刺激反应理论”。巴普洛夫实验。将所有的行为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概括起来,忽略了许多丰富和重要的心理学元素以及人性,忽略了精神的存在。
用简单机械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人的思想精神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容易犯“后此谬误”。回想过去的事情来寻找现在问题的原因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因为:(1)其中可能有你无法发现的联系,(2)即便能看做是某类因果关联,但具体而言是两个不同的因果关联,其背景前提和内在目的等也有很大不同,(3)这种时间先后上的线性直观类比,严重遮蔽了人精神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任何一种选择同时也是更多种的放弃。人们只会选出符合自己理论的事项而忽视其他事项。马斯洛指出,如果你的工具箱里只有锤子,那么许多事情就会看起来像钉子。
心理学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方法,但它不能形成一套道德体系,这种体系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哲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主题。在社会科学中,研究人员将他们的世界观强加他们观察的事物上。心理学中,被观察的事物对象由精神构成。如何观察?精神研究是什么?神经心理学观察的对象是大脑。普通心理学观察的是精神。由于精神不具备物理特性,所以观察都是间接进行的,因此得出的结论带有主观性,不像自然科学得出的结论那么确定。
即使心理学变成了精密的工具,找到导致你现在不适的原因,也不一定对你有现实的好处。就像知道有蛀牙并不能缓解你的疼痛感,只有将其只好才行。当然,有些人需要通过心理学找到精神痛苦的原因才能缓解疼痛,而有些人一旦知道了原因就能找到缓解疼痛的方法和步骤。但对更多人来说,准确地找到原因还是不足以帮助到他们。甚至是找到了导致精神痛苦的原因去无法缓解会让人感觉更糟糕。例如,知道沮丧是由婚姻破裂造成的只会增加自己的沮丧感,因为无法回到过去改变历史(需要改变的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
精神病治疗也不能为多数人解决日常烦恼。后弗洛伊德主义强调生理疾病经常会伴有精神或情绪方面的症状,主张处方药物可以控制这些疾病——让精神病学只和极小部分民众相关。如果有些人是由于身体疾病导致的功能紊乱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控制,例如狂躁、抑郁,那么药物治疗能够帮助他们。但如果问题主要是关于身份、价值观或道德规范方面的,让人将精神病具体化还写下药方则非明智之举。因为没有什么药丸能帮助你找到自我、实现目标或严于律己。
如果你的根本问题是哲学方面的,那么任何药品都不能带来长久的疗效。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没有简单的答案,要想为个人现在遇到的问题提供真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研究、解决问题,并将学到的经验用于解决将来遇到为问题。这是哲学咨询关注的重点,也是它和目前形形色色的治疗方法的区别所在。
(本文选摘自《哲学是一剂良药:用思想大师的智慧开解日常生活的难题》,娄马·里诺夫 著,黄亮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1)